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貿法北宋《廣州市舶條》、見證中西文化交流的元青花人物圖玉壺春瓶、“南澳Ⅰ號”上準備銷往海外的茯苓……10月15日,“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超200件(套)珍品重磅亮相,向公眾講述廣東外貿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
這是迄今規(guī)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廣東對外貿易專題展,展覽分“市舶利邦”“商舶云集”“中西交匯”“潮涌新章”四大篇章,通過一件件文物、文獻,“全景式”揭示千年外貿史上廣東所作出的貢獻。
“互利天下”的外貿千年故事,為何要從廣東講起?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展覽主辦方、執(zhí)行策展人、相關學者專家等,帶您走進這一宏大壯闊的歷史深處。
文獻尋根
互利天下的制度基因
地處南嶺以南、枕山襟海的廣東,自古貿易繁榮。廣州為何能保持對外貿易長盛不衰?帶著這一問題,策展團隊展開歷時數月的“尋根”,并逐步勾勒出貫穿整個大展的主線。
展覽最終錨定了“一千年”的時間跨度。為何是千年?從展廳伊始的《唐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拓片》中就能尋得線索——
唐代時任嶺南節(jié)度使、廣州刺史孔戣,取消了針對停泊廣州的外國商船征收的“下碇之稅”,禁止貿易人員收受賄賂,保護去世外商遺產。
“盡管秦漢時期中央已在嶺南沿海設置管理機構,但專門針對海外貿易的市舶制度是在唐代才出現(xiàn),這就是這個展覽中‘一千年’的起源?!睆V東省博物館科研部副主任、展覽執(zhí)行策展人丁蕾解釋道。
通過展柜內的古籍文獻,觀眾可以獲取廣東外貿制度演變的“線索”:唐代設立市舶使,主要駐于廣州,宋代在廣州首設市舶司,到了宋元時期,便逐步推廣至東南沿海的各個港口。
“這個展覽最難的地方在于,通過‘物’來講背后的‘制度’。”展覽顧問、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安東強認為,除了重磅文物,展覽中的大量文獻、文書、拓片也不容錯過。
觀眾湊近展柜會發(fā)現(xiàn),《宋史》卷三十九中提及了北宋元豐三年(1080)頒布的《廣州市舶條》。“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貿法,后推廣至全國各市舶司。直至元代,《市舶則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管理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丁蕾說。
金燦燦的湖北省博物館藏明金錠、廣州市區(qū)韋眷墓出土的孟加拉銀幣和威尼斯銀幣,在展覽中頗為“吸睛”。
據記載,明朝全國設立三大市舶司,廣州是其中之一。當時廣東不僅管控外貿國家最多,接待貢使也最集中。
“比如這枚金錠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歸來時,用在西洋所買的黃金制作的,西洋諸國當時就處于廣州市舶司的管轄范圍?!倍±僬f。
此外,廣州市舶太監(jiān)韋眷墓葬中的銀幣也足見當時廣東貿易遠至地中海地區(qū)。
此后,因來華使團絡繹不絕,負擔沉重,明朝弘治至嘉靖年間,廣東率先推行一系列海上貿易新政策——廣中事例,做出有限度的開放。
“從唐宋的市舶制度,再到明代的廣中事例,廣東逐漸形成了一套中央、地方與民間三方共生共利的貿易體系?!卑矕|強認為,正是千年來在廣東實踐形成的制度韌性、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與開放包容的傳統(tǒng),共同積淀出廣東獨特的對外貿易優(yōu)勢,也為新中國成立后廣交會近七十載風云際會的輝煌篇章埋下歷史伏筆。
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展覽最后一部分“潮涌新章”中,觀眾將看到反映廣交會和自貿試驗區(qū)建設的文物、文獻。新中國成立后,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率先設立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qū),探索“三來一補”模式激活市場活力,再到如今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東始終以敢闖敢試的魄力,為中國對外開放探路先行、積累經驗。
文物鉤沉
互利公平的通商智慧
“世界上許多貿易樞紐常伴隨矛盾沖突,但從唐宋的廣州,到明代的廣州—澳門貿易結構,再到今天的廣交會,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群在這里交匯,總體上呈現(xiàn)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的狀態(tài)?!痹诎矕|強看來,廣東千年貿易史中最值得珍視的,是“互利共榮”的文明特質。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元林也提到,互惠公平的外貿政策與廣東商人誠信互利的精神傳統(tǒng),是廣東外貿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展覽中的一幅《卻金亭碑記》拓片講述了東莞卻金亭的故事,明嘉靖十七年(1538),暹羅國貢船抵達東莞,時任番禺知縣李愷整治通商環(huán)境、規(guī)范貿易秩序,堅決拒收暹羅商人贈銀,外商感其高義,遂立碑紀事。
“故事雖小,卻反映出廣東貿易文化中尊重契約、重視信譽、官民共利的傳統(tǒng)。”安東強說。
王元林也認為:“這個案例是明代外貿制度與廉政制度的珍貴縮影,也是廣東外貿互信互利的歷史見證?!?/p>
值得一提的是,從唐代在廣州設“蕃坊”安置外商,到明代允許葡萄牙人在澳門居留,再到清代在廣州設立“十三行”作為貿易代理,廣東在對外貿易中探索出一套治理智慧。
展覽中,《唐國史補》《唐蕃坊示意圖》等文獻史料描摹出唐代廣州城“蕃坊”的景象。作為外國商人的居留地和商品交易區(qū),蕃坊內不僅設有蕃市(商品交易場所)、蕃倉(存放貨物場所),還設立蕃學供外商子弟就學。
由此可見,廣東自古就秉持著善待外商、尊重對方習俗的原則。
明朝中期海外貿易發(fā)生重大轉型,隨著朝貢貿易逐漸衰落和民間商舶貿易興起,廣東率先實現(xiàn)制度突破,推行一系列海上貿易新政策,涵蓋弘治新例恢復宋元定價、正德年間施行抽分制,以及嘉隆時期形成的“廣州—澳門”貿易體制等措施。
專家認為,廣東之所以能長期維持中外商貿重鎮(zhèn)地位,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制度的相對靈活,體現(xiàn)了“因時而變”的務實智慧。
“到了十七世紀,粵海關與十三行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及‘一口通商’政策,進一步讓廣東商人與外商建立起長期密切的合作聯(lián)系。”王元林補充道,十三行商人通過成立公行組織、雇傭通事與買辦、訂立商業(yè)合同等方式,與外商建立起以誠信為基礎的信用體系。
誠信互利的基因,一直流淌在廣東對外貿易的血脈里。1956年,為了打破西方國家的對華經濟封鎖,廣交會的前身——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橫空出世。次年春天,首屆廣交會在中蘇友好大廈開幕,為我國經濟開辟了通往國際市場的通道。
展覽中,由廣東畫家李金明創(chuàng)作的油畫《周總理與廣交會》,描繪了周恩來總理在廣交會現(xiàn)場,視察各個展館,仔細查看展出商品的場景,畫面中鮮活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作為新中國的一張金色“名片”,廣交會的信譽管理格外受重視。周恩來總理曾反復告誡各級干部一定要“重合同、守信用”,1958年秋天舉行的第四屆廣交會還專設合同研究小組。
觀眾在展覽中可以重溫廣交會經歷的風云變遷,廣交會歷年來嚴格遵守并堅決執(zhí)行“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等貿易原則,中國由此逐漸在國際上樹立了重信譽、講和平、講友好的大國形象,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由此打開。
文明交融
和合與共的價值精神
廣東繁榮的對外貿易不僅輸送了琳瑯滿目的商品,還向西方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東方文化的窗口。
“茯苓”“針灸針”等展品告訴觀眾,廣東人在海外經商的同時也向世界傳播了中醫(yī)藥文化。千百年來,東方大國的藝術審美與文化趣味也隨商船遠渡重洋,在歐洲大陸掀起一股持久的“中國風”。
在展覽中,不乏精美絕倫的外銷瓷器,讓丁蕾感到有趣的是,西方社會的特定審美需求為廣東工匠帶來了新的靈感。例如展覽中一件清代的銅胎畫琺瑯花卉紋提梁壺及溫爐,提梁壺下方的溫爐是根據歐洲人“溫茶”需求特別改良而成。
與這件展品遙相呼應的是展出的另一件清乾隆款畫琺瑯八棱開光山水花鳥圖提梁壺,它從故宮博物院借展而來,造型為仿西洋銀壺,在壺的三彎腿架內還放置了溫爐,用以燃燒加溫。它由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精心打造,但在造型、風格上與針對西方市場打造的外銷品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廣東的對外貿易千年不衰,始終是中國連通世界的重要窗口。新中國成立后,接續(xù)面向世界的開放基因,作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吸引著全球客商紛至沓來。
據廣交會工作部副總經理廖志豪觀察,多年來廣交會的產品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從創(chuàng)辦初期以農副土特產品、中小商品出口為主,到逐漸轉向以高科技、新能源、智慧制造產品為主。正如同古代工匠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精美的“廣東造”商品輸往世界,如今的廣東依舊延續(xù)傳承千年的外貿基因,始終立于全球貿易潮頭。
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在《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中寫道:“廣東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國中矣。”
本次大展力求帶觀眾走進歷史深處,讀懂在中國與世界千年交往中,廣東為何能始終扮演“理解世界重要窗口”的重要角色。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廣東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觀眾通過大展了解到,開放是廣東深植歷史文化的選擇,無論是貿易發(fā)展,還是制度探索,皆以文明交流為魂,這種血脈里的歷史自覺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當下更彰顯出時代價值。而“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展覽與第138屆廣交會同期開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將把廣東外貿千年來互利天下的故事、和合與共的精神,講給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與觀眾。
■專家觀點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安東強:
讀懂廣東千年貿易“互利”密碼
中國歷史上的對外貿易,從來不只是商品的流通,更是一場涉及國家財政、地方治理、民間生計與文明對話的復雜互動。我們常說“廣利天下”,這個“利”,首先是中國內部的多方互利。從朝廷到地方,從官員到百姓,如果只有一方得利,這個制度不可能持久。
廣東自古以來就是向海而生的。這里的老百姓靠海吃海,海洋是他們的生計來源,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唐代設市舶使、宋代立市舶司,是王朝首次將海上貿易人群納入國家貢賦體制,標志著對“編戶齊民”傳統(tǒng)治理模式的重要突破。
在這次大展中,觀眾可以通過展品和文獻資料,看到制度是如何運作的,背后的智慧是什么。這也正是此次展覽的核心意圖:不僅要呈現(xiàn)廣東千年對外貿易中的商品往來,更要揭示其背后的制度智慧、民間活力與文明交融。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元林:
廣東自古就有“互利共贏”商業(yè)傳統(tǒng)
廣東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鎮(zhèn),追本溯源,其長盛不衰的外貿與穩(wěn)定且互惠的政策環(huán)境息息相關。長期以來,廣東多秉持善待外商、公平互利的原則,為外商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與此同時,粵商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誠信精神與良好聲譽,使其與外商建立起穩(wěn)固的合作關系,成為維系中外貿易網絡的重要紐帶。而在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開放氛圍與商業(yè)傳統(tǒng),更塑造了廣東外貿友好往來、務實靈活的地域基因。如今,這種“互利共贏”的貿易精神,仍在以廣交會為代表的多個重要平臺上延續(xù)傳承,為廣東的外貿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
在文物中見證更加開放共融的廣東
本次展覽核心敘事圍繞廣東如何通過持續(xù)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靈活的實踐探索,在國家外貿體系中扮演先行者角色這一主線展開,展現(xiàn)廣東在溝通中外貿易、促進文明交融以及推動國家對外貿易制度建設方面的獨特貢獻與深遠影響。
期待觀眾從一件件文物中回望歷史,于千年商路中感悟智慧,在文明交匯處重啟對話,共同見證一個更加開放、自信、共融的廣東。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